大清王朝的最后时刻也同样凄凉。隆裕皇太后和溥仪小皇帝这对孤儿寡母,可怜兮兮地坐在空旷旷的太和殿上,主持了最后一次“朝会”。内阁总理袁世凯请了“病假”没来,由民政大臣赵秉钧代劳,带着屈指可数的几个大臣上朝。朝会只有一项内容,就是赵秉钧等人讨要小皇帝的退位诏书,说是“逼宫”可能更确切。接过退位诏书,赵秉钧等人没有哭,也没有下跪磕头,而是鞠了三躬后,不言不语就轻松地转身而去,只留下孤儿寡母继续孤零零地呆坐在大殿之上,眼看着紫禁城那厚重的大门缓缓地关闭,将清王朝推入无边的黑暗之中。
在紫禁城外,摄政王载沣高高兴兴地回家“抱孩子”去了,庆亲王奕劻父子带着搜刮的金银财宝逃往天津享福去了,肃亲王善耆几个月前就溜到“龙兴之地”奉天(1928年后始称辽宁)“怀古”去了,其他皇亲国戚纷纷躲进东交民巷。袁世凯则从容剃去发辫,摇身一变成了民国的临时大总统;几天前还通电誓言“保大清保皇上”的北洋将领们正忙着量体裁衣,准备换装;至于北京城的一大帮子京官,则在关心自己在清朝的履历和奖励能否被民国政府承认。清王朝“恩泽广布”两百多年,临了却没有几个人为它殉节。
当然了,清朝的遗老遗少在编撰《清史稿》的时候可不这么想,他们罗列了不少“忠臣义士”来给逝去的王朝脸上贴金。不过细细考究起来,注水严重,其中不少人算不上是殉节。比如,辛亥年间,刚刚到任、坐上轿子还没来得及摆威风就被革命党人的炸弹炸得粉身碎骨的广州将军凤山,本质上是被暗杀的,不算殉节。又比如在起义中被乱兵打死的云南布政使世增、新军统制钟麟同等人,虽然算阵亡,但也是被动的,严格来讲也不算是殉节。必须是主动与革命为敌,顽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失败后被杀或者走投无路后自杀的,才算是殉节行为。由于在辛亥革命期间为清朝殉节的官员人数极少,所以我们能够在一篇文章中将这些人一一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