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镇的发展实际上也借助了不少文化的力量。
上世纪80年代初桥头镇的贫穷,这里的每一位老人都记忆犹新。房屋低矮破旧,街道狭窄,从街头点燃一支烟走到街尾,烟就吸完了。桥头穷就穷在没有一条通往外界的路,连绵起伏的山丘把她捂得严严实实,使她成了远离莞城的一个小小的封闭地带。当时从桥头到莞城,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水路,先步行3公里到东江码头,乘船40公里,取道石龙镇,再转车12公里到城里;另一条是陆路,先骑车25公里到大朗镇,再从那里搭车25公里到城里,可谓行路难。然而现在的桥头镇,有来自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500多家,初步形成了以IT产业为主的现代工业体系。
在桥头镇办公室里,桥头镇有名的秀才莫树材向笔者讲起了桥头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前,桥头镇现代工业的历史差不多是空白的。和其他镇相比,桥头‘地利’不足,曾被称为东莞市的‘西伯利亚’。但桥头人一直会动脑筋,充分发挥人际关系,六七十年代逃港风中,也有不少桥头人偷渡到了香港,有的村跑了一半。改革开放后借助于他们的力量,公社成立了海外乡亲联谊会、桥头中学香港校友会,以举办荔枝节、桥头日、新春茶话会的方式发展人际关系.所以,投资者也就不断地来了。‘地利’不足的桥头人,硬是靠着‘人和’把一批又一批的外商吸引到了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