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平等的思想,在农民思想中根深蒂固,其外在表现也极为强烈。上述历代思想家和统治者关于调均的思想,主要受制于农民平均平等的思想,是因应农民思想,以缓和阶级矛盾,防止农民起义。
历代农民起义。大都以平均平等为号召。东汉末黄巾起义军吸收原始道教的《太平经》的思想,提出了“太平”的口号。太平,即非常公平。唐末黄巢起义以“平均”为战斗口号,北宋王小波起义以“均贫富”为理想,南宋钟相、杨么起义以“等贵贱、均贫富”为目标,元末农民起义以“杀尽不平方太平”为旗帜,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要求“均田”。到了近代,太平天国运动把农民平均平等的理想表达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51],等等。这些农民起义所倡导的平均平等主张,极大地吸引鼓舞了广大农民,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专制统治的根基。
严格说来,中国历史上从未真正出现过平均平等的社会。封建统治者实行的均田、限田之类政策,旨在缓和阶级矛盾。而非为了实现天下一家、人人平等的社会。思想家们的调均主张,不过是从长治久安的远大眼光考虑问题,反对剥削过甚、杀鸡取卵罢了。农民起义军则因其自身的局限性和统治阶级力量的强大,而无从真正实现平均平等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