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文化复兴的需要。隋唐政治一统,经济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也自然要提上议事日程。早在武德五年,令狐德棻就提出:“窃见近代以来,多无正史,梁、陈及齐犹有文籍,至周、隋遭大业离乱,多有遗阙。当今耳目犹接,尚有可凭,如更十数年后,恐事迹湮没。”[37]唐太宗时期,“大阐文教”是其基本政策之一。贞观二年(628年),任命魏征为秘书监,整理国家图书,数年之间,“秘府图籍,粲然毕备”[38]。贞观四年(630年)又组织学者们整理“五经”。显然,整理前代史料,官修“正史”,是当时文化复兴工作中最为紧迫的大事。
二、“六书”的特点与价值
所谓“六书”,即指梁、陈、齐、周、隋五代史和新修《晋书》。关于“六书”的成书经过,已见前述,这里主要分别介绍它们的特点与价值。
《梁书》56卷:本纪6卷、列传50卷;《陈书》36卷:本纪6卷,列传30卷。作者均题姚思廉(557—637年)。姚氏本为江南吴兴人,其父姚察仕陈为吏部尚书,陈亡入隋,移居关中万年县(今陕西西安市)。梁、陈二史的撰修,是姚察的未竟之业,贞观三年诏令魏征与姚思廉同撰二史,但魏征只是“裁其总论”而已,“其编次笔削,皆思廉之功”。[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