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这个例子向我们展示了钱先生是怎样“追求本源”的。
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里曾批评毛奇龄错评了苏轼的诗句。
苏轼在诗中说:“春江水暖鸭先知。”而毛奇龄评道:“定该鸭先知,难道鹅不知道吗?”
袁枚对此事觉得既好气又好笑,认为如果要照毛奇龄的看法,那么《诗经》里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也是一个错误了,难道只有雎鸠,没有斑鸠吗?
袁枚与毛奇龄的这场笔墨官司,到底谁是谁非,钱钟书并没有草草了事,他要追本求源。
经钱钟书查找《西河诗话》,得知毛奇龄的意思是:苏轼模仿唐诗“花间觅路鸟先知”而得来。
原来,人在花间觅路,自然鸟比人先知,而动物均可感觉到冷暖,苏轼为何只说鸭先知,而不说鹅先知呢?那当然是个错误。
但钱钟书仍不罢休。他又找来了苏轼的原诗《惠崇春江晚景》,诗中说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原来苏轼的这首诗是为一幅画而作的,由于画面上有桃花、春江、竹子、鸭子,所以,苏轼在诗中写道“鸭先知”。看来苏轼并没有错,而是毛奇龄错了。
为进一步弄清事实,钱钟书又找出了张渭的原作《春园家宴》,原诗写道:“竹里登楼人不见,花间觅路鸟先知。”人在花园里寻路,不如鸟对路熟悉,这是写实。而苏轼在诗中说鸭先知,是写意,意在赞美春光,这是画面意境的升华,是诗人的独特感受,看来苏轼“鸭先知”之句无论从立意或是内涵来说都要比张渭之句高出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