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氏族志》以官爵排列门第等级,打破了以往纯以郡姓作为门第等差的传统,具有进步因素,也是符合当时新旧士族阶级变化状况的。
首先,旧士族逐渐衰微。魏晋南北朝士族势力既达极盛,但同时也呈现盛极转衰的趋势,这是事物发展的辩证法。十六国时期的中原战乱,削弱了北方士族地主的势力;永嘉之乱以后, “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然而, “遭晋播迁,百家荡析”;兹后,侯景乱梁又使江左士族遭到沉重打击,部分幸免的世家大族,又遭江陵之祸,被西魏掳获为奴: “江陵既平,衣冠仕伍,并没为奴隶。”
隋统一南北以后,确立了科举制度,科举制的推行是士族势力衰微的结果,促使士族势力的进一步衰微,所谓“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士族乱而庶人僭矣”。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是历次农民战争的沉重打击。东晋末年孙恩起义曾严厉地打击了江左士族。特别是波澜壮阔的隋末农民战争对士族的打击更为猛烈,史称河北地区农民军“得隋官及山东士子,皆杀之。”到了唐初,出现了“世代衰微”“累叶陵迟”的中衰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