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维护人员在处理倒在上海衡山路的树木。 新华社发 今年第13号台风“贝碧嘉”的中心已于9月16日7时30分前后在上海浦东临港新城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级。 目前,上海中心城区情况如何?有哪些地方将受到台风影响,迎来强风雨天气?未来几天,还将有新的台风登陆我国吗? “贝碧嘉”成75年来登陆上海最强台风 记者从上海市气象局获悉,“贝碧嘉”是75年来登陆上海的第11个台风。1949年至2023年,共有10个台风登陆上海,登陆上海时多数为强热带风暴级。“贝碧嘉”以强台风级登陆上海,为75年来登陆上海最强的台风。 “贝碧嘉”登陆后,记者在上海滴水湖附近发现,现场雨势非常猛烈,镜头前白茫茫一片,强风导致建筑工地工棚外墙被撕开,钢板护栏被掀翻,有红绿灯灯杆倒地。 记者在上海中心城区看到,东方明珠塔有一部分已经隐入了云中,水文站正实时监测黄浦江外滩水位。目前,水位已经来到了4.5米,水文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一个比较值得关注的水位,需要对水位进行着重监测。 从9月15日23时开始,外滩堤岸已经关闭,禁止市民游客进入。 上海公安也会通过实时画面监控江堤的情况,出现险情会及时进行处理。为了最大程度确保市民游客安全,上海所有室外景区9月16日都已关闭,景观照明暂停开放。上海轮渡从9月16日22时起全线停航,恢复时间待定。从9月16日开始,上海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和高架道路限速行驶,禁止大型车辆行驶。 9月16日,上海中心125层的“抗风神器”千吨“阻尼器”开始明显晃动。 上海中心高度达到632米,总共有128层,重量达到85万吨。上海中心大厦的上层部分,要承受着风速达每秒数十米大风的袭击。重达1000吨的阻尼器位于大厦的125层,是世界上最大的阻尼器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消耗风力等外部力量产生的能量,帮助大厦在强风等极端天气条件下保持稳定,减少晃动。 截至9月16日10时30分,上海全市房屋受损3间,小区树木倒伏或折断共771株,行道树木倒伏或折断共1557株。取消铁路客运577列次,取消航班1461班次,取消轮船航班39班次。景区公园共关闭139个,关闭东海大桥、长江大桥共2座。 “贝碧嘉”继续深入内陆 记者从应急管理部获悉,经多方会商研判,台风“贝碧嘉”登陆后将向西偏北方向移动,未来几天浙江、上海、安徽、江苏、河南等部分地区将相继遭遇强风雨影响,需警惕局地强降雨引发的山洪和地质灾害、中小河流洪水、城市内涝等风险。 国家防总办公室、应急管理部9月16日组织气象、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联合会商,研判台风“贝碧嘉”发展态势,持续调度上海、浙江、安徽、河南等重点省份,督促做好应急值守、抢险救援、转移安置及中小河流洪水防范等工作。 应急管理部有关负责人在会商中强调,要继续抓好防汛防风各项措施落实;高度重视强风带来的次生灾害,提醒群众远离行道树、围墙、广告牌、玻璃幕墙等;积极做好台风过境后的抢险救援和救灾恢复工作,督促文旅、交通运输、住建、教育等行业领域,细化中秋假期、高校开学等活动的风险防范措施。 根据台风发展态势,国家防总9月16日将针对上海、浙江的防汛防台风应急响应调整至四级,维持针对江苏、安徽的防汛防台风四级应急响应,国家防总办公室2个工作组继续在台风防御一线协助指导。 此外,应急管理部指导14支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共2636人、968台(套)设备做好抢险救援行动准备,指导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在53个重点区域部署2224名消防救援人员前置备勤。 国庆假期前一周一个台风? 为防范今年第14号台风“普拉桑”可能带来的风雨浪影响,根据福建省防汛抗旱防台风应急预案,福建省防指9月16日11时启动防台风Ⅳ级应急响应。 气象监测显示,台风“普拉桑”于9月15日夜里在西北太平洋洋面生成,9月16日8时中心距离我国钓鱼岛东南方向约2360公里,中心附近最大风力8级(18米/秒,热带风暴级)。预计将以每小时20—25公里的速度向北偏西方向移动,趋向华东沿海。 福建省防指要求,沿海各地各有关部门密切监视台风“普拉桑”动态,适时启动防台风应急响应,强化组织指挥,扎实做好防御工作。 台风“普拉桑”之后,未来十天,南海和西北太平洋还将有1-2个台风生成,其中一个将可能影响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分析师表示,未来10天,台风会非常活跃,而且总体的环流形势利于台风向我国靠近,可能在国庆节之前,就是一个台风接着一个台风,“没完没了。” 前有“摩羯”后有“贝碧嘉”,包括太平洋洋面上又生成的新台风“普拉桑”。秋台风(9月至11月生成的台风)为什么如此多? 宁波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顾小丽告诉记者,近期太平洋上的台风接二连三生成,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西北太平洋作为台风的发源地,它可以同时生成多个台风,历史上不乏多“台”共舞的现象。自从进入9月份以来,太平洋上的赤道辐合带对流云团,异常活跃,只要有适合的气象条件,它就可以从季风云团发展成台风。(据央视新闻、中国天气网、新华社等)